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

  以“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的目标为指引,指导意见回答了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北京市高效高质发展的产业升级进程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就不发展了?昨日,本市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明确答复——“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要高质量的发展”。而十大高精尖产业就是“北京发展什么”的有力答案。

  指导意见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本市经信委、科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等机构将进行针对性的配套支持。

  在十大产业指导意见中,每个产业的支持政策都设立了具体的任务、总目标及细分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让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去向有迹可循,有了相对明确的“路线图”。

  除了推动政策精准化,此次指导意见的编制还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解决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性问题。例如在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就考虑到首都科技服务资源丰富,但存在涉及领域多、部门多、环节多,资源效率利用不高、机构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集成,释放院所高校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机构市场化水平、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来提高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增一减”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势必会有一些重大项目在北京落地,这与北京新总规中“减量发展”的要求是否会有矛盾?

  本市相关负责人解释,两者并不矛盾。“发展是最终目的,北京要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市经信委负责人昨日回应,“发展高精尖产业”与“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此前,北京市内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释放出宝贵的存量资源,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

  腾出的空间,引谁进来?谁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精尖”成为无二之选。只有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疏解腾退资源的升级、置换、更新利用,才能打破传统业态发展的路径依赖,创造新的供给,巩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成果。

  查阅指导意见可以发现,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此次入选的十大产业,均属于智力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集约型的产业,它们都具备“两低两高”特色——对人口、土地、用水等要素资源的依赖度较低,产业科技含量、产出效率效益高。

  本市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选择的十个产业是按照全市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部署要求,聚焦可发展产业领域的高端部分提出的。除了此次指导意见涉及的十个产业外,本市还在研究制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的指导意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些都将是今后全市重点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