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人大代表们对推动

“三城一区”建设有何建议?

一起来看看吧!



中关村科学城

于军代表:当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2021年,海淀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量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建设智源未来智能系统平台、区块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和科技应用场景,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战略长板;完善“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体系,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开放创新示范标杆。2021年,海淀区还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三区”政策叠加优势,努力打造“两区”建设示范标杆。

加快推进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四项重点制度创新政策落地。大力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不断打出创新政策、空间、人才、资金“组合拳”,逐渐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五大科技园区建设。



怀柔科学城


戴彬彬代表: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市人大代表、怀柔区委书记戴彬彬表示,“十四五”时期,怀柔区将立足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和生态涵养区定位,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核心要义和使命所在,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怀柔区将:


未来科学城


于长辉代表:加快创新突破,推动“两区”建设

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书记于长辉表示,“两区”建设是党中央交给北京的重要政治任务,昌平区作为“两区”建设主要承载区,将着重抓好“四个一”,即:突出一个特色、把握一个根本、聚焦一个核心、抓住一个重点。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是北京先进能源产业主体承载区,昌平区把“能源谷”作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主窗口,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示范效应。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王少峰代表:着力打造“场景新城”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表示,经开区将着力打造场景新城,让城市成为创新的“第一现场”,吸引各类技术离开实验室,“落地”经开区。经开区围绕场景城市,已经从无人工厂、自动驾驶、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科技战疫、公园城市等多领域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新的城市应用场景。

经开区目前正在开展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以经开区全域(60平方公里)为核心开展建设,通过车网深度融合,实现车路协同,发挥网端作用,降低车端成本,促进汽车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快高级别自动车辆在经开区规模化运行。

随着“两区”建设推进,创新技术转化落地的应用场景也会更加丰富,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场景城市”建设。对此,王少峰表示,让城市成为创新的第一现场,吸引各类技术离开实验室,到经开区发展。让各类创新和技术在城市的现实应用中不断走向成熟,从而提升治理水平,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经开区围绕“场景城市”,已经从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无人工厂、智慧政务、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慧仓储、科技战役、公园城市等多领域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新的城市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