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CTV-NEWS 专访人大孵化器创业课程

2015年9月10日,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专访人大孵化器创业课程之“企业游学”活动,人大学生走进园区企业谷浪远景,感受真实的创业氛围,听取谷浪远景创始人卞泽建的创业经历与心得体会。

课后,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闫佳欣同学和来自艺术学院的李磊同学接受了央视采访,讲述了他们参加创业训练课程的收获与感悟。

人大孵化器总经理、人大商学院教授、《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开课教师彭翊接受了专访,阐述了人大孵化器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开设创业课程的初衷与意义,并介绍了人大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量身打造的“课程-训练-竞赛-孵化”服务平台。人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创造学习机会、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和完善创业服务为目标,将学生群体细分,进行分层分类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金字塔架构。第一个层次是所有学生,主要以创业基础知识普及教育为目标;第二个层次是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创业大赛、讲座、沙龙等活动可以识别出这些学生,重在提升该学生群体的创业素养;第三个层次是面向有创业目标的人群,立足于为该群体学生依据创业的必备要素开展不拘形式的创业教育;第四个层次是创业实践人群,学校建立孵化一条龙服务,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孵化服务支撑。

随后,央视采访团队与学生一道,参观了人大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集中办公区,这里将成为学生创业团队走出课堂、落地孵化的第一个温馨之“家”。

(新闻视频见“资讯中心-视频播放-CCTV-NEWS 人大孵化器创业课程专访”)

二、人大孵化器如期举办“企业会诊室”活动

2015年9月18日上午,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如期举办“企业会诊室”活动。

“企业会诊室”是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的精品服务项目,实现了将线上初步诊断与线下深度咨询相结合的、多对一的企业会诊活动,依托智囊团帮助创新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本期“企业会诊室”活动的会诊对象是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留创企业——平行世界派拉沃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本次诊断活动的导师团由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去哪儿网、人人车、因果树股权众筹平台、东方华盖投资公司等多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分别在设计、产品运作、市场推广、投融资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导师团在云孵化平台对该公司进行线上测评的基础上,在线下诊断现场,与创业团队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创业团队疑惑的市场拓展、高端人才招聘、商业模式等发展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很好的发展建议和思路。“平行世界”团队成员在本次诊断活动的基础上,不仅在业务模式上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接了一些对项目发展有利的上游产业资源。人大孵化器公司后续将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专家咨询,形成诊断咨询报告,提供给公司,促进在孵的留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平行世界派拉沃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型的留学生创业企业,志在打造全国第一家家居虚拟现实平台,应用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定制品牌家居的产品模型,满足用户设计、定制、展示并落实任何户型家居的需求。平台以定制虚拟现实模型为切入点整合家居行业和互联网资源,将相关企业、设计师、个人的设计需求及创意在互联网上实现对接,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居行业的设计和展示缺陷的问题,消除行业中因此产生的效果图和体验店成本高、灵活性差、产品服务交流障碍以及缺少自由模拟设计的痛点,并以此形成中国4万亿家居家装市场创新的突破口。

三、中关村“三三会”人大、雍和航星留创园专场在我园成功举办

2015年9月23日下午,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关村雍和航星留学人员创业园共同承办的“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人大、雍和航星留创园·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专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成功举办。

本次推介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副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留创园主任曾繁文主持。正和岛、天星资本、启迪控股、朗玛峰创投、中信证券、中文金汇等30多家投资机构,新华网等10余家媒体,北理工留创园、北大留创园、京仪留创园等中关村兄弟园区及留创企业代表10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中关村“三三会”发起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博士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夏博士深情回顾了“三三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效,并对未来留创园发展和留学归国人才创办企业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本次中关村“三三会”聚焦新兴科技领域,推介的项目包括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生物技术、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领域,参与路演的企业6家,分别是平行世界派拉沃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必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伯昂(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斑马骑士科技有限公司限公司、英沃凯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凯为科技有限公司。各企业负责人就项目进行了精彩的介绍,现场投融资专家和投资机构代表就商业模式、技术地位、市场推广、财务计划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并就推介演讲技巧提出了建议和指导。随后,到场媒体和投资机构就项目相关问题与现场留创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关村“三三会”于2004年4月首次举办,历时11年,成为了集中展示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企业风采、帮助留学人员创业企业融资的重要窗口,是联结企业、投资机构、政府及中介服务组织的纽带,在业内极具影响力,已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品牌活动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全国首家文化产业特色的留学人员创业园。近年来,人大留创园大力推进园区孵化服务的产品化战略,建设园区自孵化体系,组织研发并运营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在项目引进中,园区主动按照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文化科技产业链布局项目引进。园区通过建设自孵化体系,大力促进了企业间频繁合作,极大缩短了创业企业产品化周期。“文化科技企业诊断平台”是云孵化平台的子平台,依托企业诊断评价软件系统,创造性地实现了线上初步诊断与线下深度诊断相结合。便捷的形式、权威的专家、深度的咨询收到了创业企业好评,被园区企业誉为“最落地、最实在、最贴心”的孵化服务,已经成为园区的品牌服务项目。目前,人大留创园以“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为核心的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立体化综合孵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凭借扎实的基础服务和特色服务,人大留创园在海归人才中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截止2015年8月,人大留创园累计孵化留创企业185家,共吸引海外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400人,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2008年正式加入中关村大家庭,成为东城区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共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航星园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为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文化双产业双系统融合互动发展。园区聚焦数字内容、移动信息服务产业,以“园区+产业+平台”为建设模式,垂直打通移动信息“云+管+端”产业链,紧跟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等前沿产业,在服务方面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化园区服务体系,实现专业型、紧密型、创新型;在空间方面,分三期建设创新创意环境,打造集技术研发、内容创意、产业孵化、高端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军民融合的特色产业园,以建设国际一流移动信息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数字文化传媒基地。

四、《大学生创业训练》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课

2015年10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秋季学期正式开课,人大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彭翊教授和中关村管委会创业服务处杨彦茹处长在人民大学公共教学四楼为60余名在校本科生分别做了题为《创业指引》和《中关村是中国最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的开课演讲。

彭翊教授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出发,结合自身创业经历,鼓励同学们抓住机遇,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随后,彭翊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以来依托人大科技园主体开展的学生创业工作情况。

杨彦茹处长着眼于中关村的特殊地位和政策优势,详细介绍了中关村管委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情况和周边高校、创业园区的工作开展情况,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见识。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的前身是科技园与教务处联合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成部分。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园区整合创业导师资源,将原有创业培训体系化,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开发形成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选课(2学分)。

课程围绕“大学生创业”核心主题,针对全校本科生,综合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突出实践环节教学,融合课堂授课、创业讲座、模拟路演、创业沙龙、企业游学、企业实习等形式,由高校教师、政府人士、企业高管、创业导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从创业所需的各个要素、环节以及实施方法入手,全方位展开学习和实践。

相比于大学里的一般课程,创业训练更注重实践,全部课上课下活动在整个课程中约占3/4比重,诸如模拟项目路演、园区企业游学、走进“创业大街”等活动都是精心设计并有着内在联系的,旨在从实战的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要求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参加,并由团队负责人对成员进行管理和打分,这些新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们兴趣倍增。


五、“京东杯”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生“创业之星”大赛决赛队伍新鲜出炉!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创业之星”大赛由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人大文化科技园和人大校友办联合主办,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为主旨,扶植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目的,自2009年首次开赛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有四百余支创业团队、二千多名学生参赛,扶助创业企业数十家,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学生展示创新创业项目的新渠道。

在经历过充满硝烟的复赛之战后,十四强队伍从中杀出重围,挺入决赛!那么,究竟是那几支队伍表现优异,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青睐呢?一起来看!

01. 优林格

Unigrove优林格是创立于2014年的校园文化品牌,它崇尚学院文化,代表着自然舒适的校园生活方式。自创立起,Unigrove优林格先后推出了学院风卫衣、随行杯、卫衣小熊、学院风手机壳和典藏T恤等系列产品,在人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02. 香蕉活动

香蕉活动是一款以服务于年轻人活动社交为切入点的app,致力于打造成为青年人的社交生活服务平台——香蕉活动APP。香蕉的早期用户主要是大学生和未婚的青年人士。拥有香蕉,你不必羡慕男神女神的精彩生活,不用沉迷二次元的虚拟世界,香蕉唤醒你真实的朋友圈。

03. 应用于现代场馆的交互式微云导览系统

本项目是面向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等现代展馆的交互式微云导览系统。以数据交互技术为基础,通过云计算IaaS架构整合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等现代展馆数字化资源,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构建的智慧导览系统。

关键技术:

1)采用IaaS服务架构的数据存储

2)信息端子的瞬时异步接入技术

3)基于负载均衡技术访问模式

4)本地智能信息预载推送技术

04. 圣图MapGps

圣图MapGps是全球第一款微信端车载跟踪器,通过自主研发软件端和硬件端,出色地实现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轨迹回放,防盗和社交等等功能。以低于市场150%的价格进入市场,瞬时引起同行大惊和恐惧。目前已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某一著名教授等人100万元投资,进入量产阶段。并同时获得京东杯智能硬件银奖,准备于十月份登上京东众筹和入驻京东智能奶茶馆。

05. 速销

速销是一款集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项目,把解决企业“产品快速销售”做为切入点。全国独创“主动营销”模式;强大的“速销搜索”敢于调战百度和阿里巴巴;支持万千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双创平台”、“国企改革”提供全面支持。

06. 晒米

晒米是一款以求职招聘为主要诉求,以短视频自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新型招聘、媒体平台。

1)新一代人力资源推荐引擎职位精准推送,避免遗漏。

2)视频简历+视频约面,缩短面试流程,节约双方成本。

3)企业、个人的视频展播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视频展示、传播渠道。

07. 海纳丝路

北京海纳丝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两位博士联合创立的一家创业公司,公司主要专注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与语言出版、文化旅游、高等教育咨询等文化交流和文化分享服务。

08. 壹书馆

壹书目前分为壹书馆和壹书社,壹书馆是图书借阅、赠送、交易的平台,支持用户间P2P方式的图书流转,同时引入书商,以B2C的方式销售图书。壹书社是在壹书馆基础上,图书评论、文章发表、思想交流的社交平台。未来将推出壹书云(电子书专有云,支持云存储、云笔记、多终端同步)等更多相关功能。

09. 毕业,我把母校带回家

毕业,我把母校带回家 项目团队由一群敢做梦,爱故事,有情怀的学子组成,希望通过这样一件文化衫把背后的大数据思维应用起来,把那些热爱母校的五湖四海校友连接在一起,把那些在母校的难忘故事写下来。团队设计了带有校友身份的移动互联平台,以其实现理想。

10. 得益卡

得益卡致力于以校园为基础的核心商圈营业场所会员卡折扣整合业务,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优服务、更少价钱的消费体验。“以团购的价钱享受VIP服务”,打造青春、时尚、享受高生活质量的品牌形象。“得益在手,天下我有”,得益卡给您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折扣,得益团队以线下活动形式将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传播给人们。

11. 云来风

云来风,专注极致的云南米线。我们致力于打造成为云南米线的旗舰品牌。项目定位于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我们拥有实体店和档口,兼具餐厅高品质体验和方便米线速食品的快速美味感受。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快消产品公司。

12. 乡味

乡味科技,由人大在校生创立,是一家设计驱动型的互联网美食公司。 乡里香味是一个好吃好看好玩的美食平台,发现全国各地美食,展示家乡美味特产,回味家乡味道,超多种类等你来剁,每日推荐好吃零食,免费零食等你来拿,吃货必备,青年专属!

13. 33N北纬

33°N通过“众筹”方式,在移动端和居民社区筹集资金和购买意愿;在优质农产品源产地通过“众包”形式将生产种植任务以实名制分配给个户和农业合作社。通过爆款单品和供应链关联品类的安全绿色等特色形成的口碑集聚固定用户、最终形成一个定制化、私有化、多品类、移动端的O2O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初期以茗茶33°N为隐性平台)。

14. 百职网

找工作,那么多的招聘网站选哪个?百职网,一款基于招聘信息的搜索引擎,帮你实现全网搜索,一个职位都不漏过。百职网的愿景是,让求职变得快乐简单。

六、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走近身边的创业者

10月21日下午,参加“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的60余名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分成6个小组,走进人大文化科技园源供优品、豌豆派、火河科技、量邦信息、平行世界、谷浪远景等6家在孵企业进行游学。本次活动旨在创设条件让同学们与身边的草根创业者们面对面,感受真实的创业氛围,聆听创业路上的珍贵心得。

本次课程教学所选企业既有我校大学生创业企业,也有留学生创业企业,并覆盖了从初创期到中等规模的企业发展阶段。创业者们结合不同的创业背景,为同学们讲述了创业和人生不同阶段的精彩纷呈、痛并快乐着的奋斗故事。创业者们谈到了创业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团队的重要性,创业的伙伴可以有不同的性格和专长,但是一定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大的责任心。同时创业者们也提醒学生正视创业的艰辛和风险,要把创业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通过一下午的企业游学活动,同学们和身边的创业者面对面,更深刻地感受了创业者的心路历程,这种思维的碰撞让同学们充分领略了创业的魅力,也让这些象牙塔里的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创业、以及创业将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对于树立明晰的职业规划和创业观念、激励大学生勇于挑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负责人彭翊教授充分利用园区孵化企业和创业导师资源,不拘一格设置创业教育活动,“企业游学”就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运作模式。七、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第三期——从创意到产品化

10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第三期《从创意到产品化》开讲,80后人大校友、人人车平台运营总监范秦向60余名人大本科生和园区创业者代表分享了自己的产品运营心得。

范总指出,一个创意在考虑成熟并经过验证之前,不应急于做成线上产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温度的产品,在创业初期,应该更多地让人去跑,等到人跟不过来的时候再开发成产品。

从创意到产品,需要经历一个“假设——实验——事实——方案”的过程,一开始的核心假设很重要,要抓住用户需求的本质,并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匹配相应的资源,计算方案的质量,这样才是一个work的创意,一门值得投入的生意。

在思维方式上,范总介绍了她多年来行之有效的“135法则”,即找出一个核心本质,列出三个关键点,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问五个为什么,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实质,然后全力解决它。

作为资深产品经理人,范总的讲解充分结合了丰富的自身经历和实践案例,用实战的眼光阐述了一个创意如何一步步实现产品化,同学们和园区创业者都表示收获非常大。